中美貿易戰自2018年開打至今已一年多,至今中美到底損失了多少貿易?誰是更大受害者?又有誰從中受益?讓聯合國經濟學家為你一一解答。
聯合國貿易與發展組織11月5日發布《美國關稅對中國的貿易及貿易轉移造成的影響》報告,通過新出爐的外貿數據分析美中彼此加征關稅的沖擊,以及一些從中美對壘中獲得了最多好處的國家和地區。
這份17頁報告得出的結論是,中美在這貿易戰中“兩敗俱傷”。經濟學家普遍認為,貿易糾紛使雙邊貿易成本增加,其中三大后果是:貿易額下降、消費者價格提高、貿易轉移。
①加征關稅? 兩國出口下降
報告主筆尼西塔(Alessandro Nicita)指出,美國從中國進口的可征稅商品從2018年上半年的1300億美元(約1766億新元)跌至今年同期的950億美元,足足降了25%。

美國對華出口方面,由于缺乏詳細數據,聯合國經濟學家并未分析具體影響,但表示情況可能類似,即“中國消費者付出更高價格,美國出口商蒙受損失,使其他國家在貿易上受益”。
報告是根據截至今年第二季度的數據撰寫,未納入貿易戰的最新發展,包括美國自9月1日起對1250億美元中國商品加征10%關稅的影響。報告中預料,新一輪關稅會加劇兩國貿易上的損失。
其中,受沖擊最大的是中國制造的電腦和其他辦公設備和通訊器材,出口額下跌約150億美元。中國化學品、家具、精密儀器等對美出口也顯著下降。
②貿易成本提高 美國消費者沖擊最大
美國總統特朗普2018年以減少中美貿易逆差為由發起貿易戰。這場戰開打了一年,貿易協議仍未談攏,但消費者已開始感受到貿易成本提高所造成的打擊。
尼西塔說,中美貿易戰對美國消費者的沖擊力度最大,因為關稅增加導致的商品價格上漲,而絕大部分被轉嫁到美國消費者身上。“美國的消費者支付更高的價格來購買商品,承擔了主要的代價。同時,從中國進口中間商品和零部件的美國公司也承受了一部分代價。”

盡管中國企業開始通過降低出口商品價格,吸收關稅帶來的部分額外成本,使2019年第二季度的出口價下跌了8%,但這只稍微減緩了美國消費者商品價格的增長率,該季其余17%的加征關稅仍落在美國消費者上。
其中,受中美貿易戰沖擊最大的行業包括中國的化工、家具制造業和電子機械制造行業。
③貿易轉移? 臺灣墨西哥歐盟漁翁得利
隨著中國對美出口下降,其他國家和地區紛紛填補缺口,向美國出口不同領域的產品。
臺灣是貿易轉移最為顯著的地區。今年上半年,臺灣對美出口增加了逾42億美元,是這場貿易戰的最大受益者。其中,辦公和通訊器材分別增加了28.3億美元和4.91億美元,占據了臺灣貿易轉移額的78%。
墨西哥對美國出口則增加35億美元,主要是農業,運輸和電機設備。歐盟對美出口增加27億美元,當中以機械為主。
越南是在中美貿易戰貿易轉移中受益最多的亞細安國家。該國對美國的出口在今年上半年增加了逾26億美元,包括11億美元通訊器材,以及近7億美元家具。
尼西塔說,貿易戰持續越久,這些損失和獲利就越可能變成永久性。她也指出,中國出口損失并沒有由其他經濟體完全補上,這意味著有數以十億美元計的貿易額因此蒸發。
初步協議將達成 休戰在望?
中美兩方官員上周開始發出有關達成第一階段貿易協議的信號,讓外界猜疑兩國的貿易糾紛是否即將告一段落。
若要達成協議,雙方須接受彼此開出的先決條件。中方認為,兩國必須以同步、等比率取消已加征關稅;美國則要求中方承諾向美國企業開放金融服務市場,推進知識產權、技術轉讓和人民幣匯率的新措施。
兩國目前未有公布更多細節,兩國最終是否會化干戈為玉帛,只有兩國代表在貿易協議書上簽了字,才算塵埃落定。

在那之前,全球經濟只會繼續被拖累。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,中美貿易戰若持續,2020年全球GDP將減少0.8%,約7000億美元,相當于瑞士整個國家的經濟規模。?